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马山县永州镇通过红色产业和绿色产业,盘活了该镇的红色资源、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激发了党员干部和广大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投资1000万元的菜根谱蔬菜生产基地和投资1200万元的大米深加工厂等项目在该镇落地生根,并形成产业链,包括1749户贫困户在内的7855名居民与投资项目的企业家们共享产业链4.7亿元的产值。
盘活红色资源 唤醒老区人民内生动力
永州镇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该镇的革命烈士为了让乡亲们摆脱压迫而洒热血,建国后,老区的乡亲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们的精神,投资投劳,参建永州镇大朗水库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让曾经的旱地,变成万亩良田。伴随着制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永州革命老区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获取粮食的不断增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温饱解决了,日子还要过得好。”1992年退伍回乡担任村干部的永州镇龙角村村支书韦瑞荣说道。仅在田间地头种植稻谷、玉米、黄豆等作物已经不能满足永州人民的需求,人们开始种植果蔬经济作物,更加追求作物的经济价值。
老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这种需求,是彼时永州镇党委班子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唤醒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永州镇党委书记陆家宝说,该镇班子研究后决定,通过用好用活各级党委政府的老区政策,来盘活该镇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激活广大人民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
2016年以来,共计筹措资金1510万元投入革命老区项目建设,修复修缮了一批红色革命遗址,成功申报了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步形成了3条红色旅游线路,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为永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盘活人力资源 发挥关键少数执行力
“决策了以后,能不能做好关键看执行。”永州镇镇长黄俊说,永州镇组建了多支以党员干部、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的先锋模范执行队伍,这批队伍在决策落地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少数的作用。
马山县周鹿至凤梧二级路是右江革命老区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马山段有20公里在永州境内,得知项目即将落地,被交通条件困扰已久的革命老区居民纷纷奔走相告,期望二级路早日通车。2018年进入征地施工阶段,预计到征地和施工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后,永州镇组建了一支以党员为主的征地和保障施工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努力和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征地任务及时完成,保障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多亏了他们护航,我们才能按时交付。”二级路永州段施工负责人之一黄寿财对地方给予的支持感激不已。
到永州镇投资菜根谱蔬菜种植基地的徐秀能依稀记得,2016年他几经辗转,选择到永州镇投资时,永州镇的党员干部随他到胜利村租地的场景。“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在村民家天天磨到凌晨,村民还以为他们也入股了。”广西菜根谱基地的负责人徐秀能说。在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土地租赁如期完成,基地于当年顺利投产,并于2016年12月底将生产的蔬菜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产生效益。
2019年6月,以永州镇革命先驱活动场所那马革命老区为主的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成功,沿着二级路进入永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路通了,游客进来了,产业有起色了。”在那马革命老区天鹅寨遗址周边投资种植水果,养殖土鸡土鸭、建农庄的黄福礼看到种养殖的产品销路通畅,农庄有游客消费,他和龙角村对未来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盘活土地资源 释放龙头企业带富力
据广西菜根谱蔬菜生产基地的负责人徐秀能介绍,目前该基地已扩大至1000多亩,年产值1亿元,包括50户贫困户在内的2500名居民从土地租金、股金分红、劳务收入和服务菜根谱销售中分享着基地发展的果实。“尝到甜头了,群众中要发展绿色产业的呼声更高了。”永州镇镇长黄俊说,2019年下半年,经研究后,该镇决定利用因行政机构调整而闲置的办公场地,引进大米深加工企业。
据企业负责人李善添介绍,该项目投资1200万元,于2019年底实现产品上市。“疫情期间,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千方百计帮我们找销路,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复工复产。”李善添说,目前该公司已跟1000多户农户签订优质稻谷种植管理回收协议,今年将实现当地3000亩以上的稻田供货,农户可实现每亩300元的增收。
据了解,2016年以来,永州镇扶持发展的产业示范园9家,致富带头人40人,流转土地20000亩,初步发展起了以果蔬种植、鸡鸭、肉猪肉牛、黑山羊养殖等为主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2019年该产业的产值达4.7亿元,包括1749户贫困户在内的7800多名居民因在产业链上投资、劳务、服务而增收。
“老区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内生动力很足,我们将顺势而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永州镇党委书记陆家宝表示,该镇将做强做大红色产业和绿色产业,让更多老区人民从中受益。
(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