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以振兴巩固脱贫成果、促进新减贫。
抓好试点示范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山镇狠抓“五坚持”,推动马山县华星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继创建自治区县级、市级示范区后,成功建成核心区3150亩、拓展区5090亩、辐射区11560亩的自治区三星级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覆盖农户2215户9310人,其中贫困户390户1638人。示范区所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2016年的3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50万元以上。在示范区带动下,全镇6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产业示范园,2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82.17万元,有力推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白山镇注重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切实发挥带贫益贫效应,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示范区核心区共流转土地3150亩,800多户群众每年每亩可收入土地流转租金400-600元;示范区内企业、合作社常年带动务工800多人,其中贫困户300多人,人均月收入1500-2500元。泓源达公司以零资金、零土地入股方式吸纳全村贫困户为集体经济成员,贫困户每年可获得最低100元分红。示范区内的立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3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79.5万元;造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0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28万元。示范区内的企业、合作社更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其中,沃康公司2019年收入超1000万元。有了地租、劳务、分红、集体经济等收入的村民正阔步迈在圆梦小康、实现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振兴乡村科技文化。实施“文体兴盛工程”,打造民族村农村科普示范点和外托生态农业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打造大同会鼓传承基地和文化展示馆;建成镇北、合诚社区青空间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及合福社区儿童之家;扶持文艺队25支,开展文化活动40多场,培育文艺队25支,开展“感党恩·促脱贫”、扫黄打非、禁毒扫黑、拥军拥属等主题文艺晚会40多场次,大力推进文化振兴事业。
优化乡村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城市主干道、合作移民搬迁5条市政道路建设,街巷道路维修、路灯安装改造、排水、雨污分流等市政设施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城区居住环境持续优化;高位推进南宁市2019年乡村建设“十佳乡镇”争创工作,圆满完成“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活动系列验收。持续开展“两支队伍”助推“幸福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三美”专项行动,以总分第一名勇夺南宁市2019年上半年“十佳乡镇”桂冠。改厨改厕项目提质升级,先后完成1500户农村“改厨改厕”项目,大同村下旺屯成为全县示范点。扎实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民族村龙河屯精品示范型和合作社区那下屯等17个基本整治型村屯风貌提升工程;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和乡村治理提升行动,推动城乡环境日益改善,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乡村治理更加和谐稳定。
激发乡村人才活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致富能人吸纳进“两支队伍”,促进“能人”变党员。民族村上局州能人蓝家克返乡创业,也成为了屯级事务“主人翁”。他带领先锋队员们推动土地流转,让村民以土地入股,打造桃李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每年每户最多可收益5万元,在屯级支部引导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白山镇着力从“党员突击队”中优秀的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这些党员致富后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民新村党总支部把党员突击队队员蓝月梅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技术、资金、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蓝月梅成立了云庄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动了4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每年为民新村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8万元。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白山镇把“两支队伍”作为充实村屯党员和后备人才队伍“蓄水池”,通过加强实践锻炼,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甚至党组织书记。立星村外托屯党员、种桑养蚕合作社社长覃庆财就利用自身特长为贫困户提供农技培训帮扶,因政治素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镇村两级把他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帮助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提高工作能力,使他很快成长起来,2019年1月任村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