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到我县青龙村为村民进行健康知识培训。
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青龙村、加荣村、太平村、龙琴村、内钱村及古寨瑶族乡古今村是广西医科大学定点帮扶的6个贫困村,其中,太平村、龙琴村是深度贫困村。石漠化山区造成了帮扶村辖区内没有一条地表河流,人均旱地不足一亩,部分帮扶村地方病高发,产业发展困难,扶贫任务艰巨。
2015年精准识别后,广西医科大学定点帮扶村有贫困户1026户共3742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学校积极发挥医学院校优势,以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为切入点,帮助定点帮扶贫困村稳固脱贫。
以党建为引领
帮扶工作推进迅速有力
广西医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把做好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严抓实,把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到学校议事决策重要工作议程,将校领导到村调研、帮扶、协调解决问题常态化。学校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之初就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扶贫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形成了全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抓方向,纪检监察抓作风,扶贫工作办公室抓统筹,责任单位抓落实,所有二级单位齐参与”的组织架构,帮扶工作推进迅速有力。
全校有扶贫任务的19个二级党组织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帮扶一个贫困村,选派1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驻村工作,实施帮扶责任包干制,集中小组内各单位优势资源合力帮扶贫困村,为帮扶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压实了帮扶责任。
学校将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和扶贫工作管理合二为一,设立扶贫工作办公室(挂靠党委组织部)负责协调日常工作,并抽调一名熟悉扶贫工作的干部专职协助扶贫工作。通过群众推荐、二级党组织考察、校党委审核等层层把关,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青年干部作为工作队员人选。自精准扶贫以来共选派了16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实行扶贫工作党委负责制,以19个二级党组织为帮扶责任主体,通过“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精准帮扶”推进扶贫工作,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以专业为优势培育
带不走的健康扶贫队伍
广西医科大学各二级党组织利用医学高校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健康扶贫。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下,整合全校医疗力量,以第一附属医院等5所直属医院牵头、其他二级学院协助参与方式,组建了6支健康扶贫医疗队,以一支医疗队对应一个贫困村的包干帮扶模式,压实健康扶贫责任。3年来,全校19个二级学院(包括5所直属医院)共派出医护人员3000多人次、学生近1000人次进行健康帮扶,受惠群众覆盖马山县全境10个乡镇共6万多人。
学校组织医护人员到定点帮扶村进行摸底调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干、村医及当地乡镇卫生院、社保部门等协助调查,了解掌握定点帮扶村贫困人口患病信息。医疗队组织专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专业分析,结合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医疗水平、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因病致贫人口明确患病原因,制定精准的健康扶贫方案。
通过分析发现,6个定点帮扶村10241人中,部分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肾结石等呈高发态势,考虑与群众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及健康知识缺乏等密切相关。医疗队针对这些“病因”开出4副“药方”:一是“帮扶方”,二是“指导方”,三是“教育方”,四是“宣传方”。广西医科大学6支扶贫医疗队3年来共进村入户诊疗3632人次,协助办理慢病卡367张,发放健康手册(宣传单)4万多份,指导、协助就医300多人。
各医疗队根据自身医疗资源优势,在常规健康帮扶基础上,实施“靶向药物治疗”式精准健康帮扶。如:第一附属医院把青龙村的15位疑难杂症患者接回医院进行多学科诊治(MDT);公共卫生学院对学校6个定点帮扶村的545位村民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免费体检金额达24万元;附属口腔医院利用口腔疾病防治专长,到龙琴村小学进行学龄期儿童龋齿防治。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马山县境内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附属医院派驻马山县医院医务人员和6位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时间赶赴马山县,与当地干部群众战守疫情防控一线,5个附属医院强化防疫指导并进行防疫物资补给,为保卫驻地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贡献。
2017年12月,第一附属医院与马山县人民医院结对为紧密型医联体,2年多来共派出28名专家常驻马山县人民医院,指导医院管理和诊疗教学,把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基层医院。5个附属医院采取联合义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对马山县境内7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帮、传、带”,帮助马山县各级医疗机构提高诊疗能力,为马山县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扶贫队伍。
以帮扶聚民心
产销结合助力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广西医科大学利用定点帮扶贫困村大石山区生态优势,在黑山羊、土鸡、黑豆、旱藕粉等特色种养殖业上下足功夫,帮助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一直以来,贫困村虽有种养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对现代农业的理解,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么是产量不高,要么是品质欠佳,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为了使贫困村的种养规模化、品牌化,广西医科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物色种养能手,争取涉农资金及后盾单位帮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帮扶村进行种养技术培训,对产品质量控制、订单销售等进行指导、规范,促进了村级产业发展。
消费扶贫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广西医科大学利用消费扶贫培育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摒弃了“等、靠、要”思想,摸索出一条“土货进高等学府”的致富路,直接带动了6个定点帮扶村的263户贫困群众脱贫。
2018年,为了使消费扶贫常态化,广西医科大学在全区高校中创新性开设了扶贫农特产品直营店,帮助贫困村销售农产品,增加贫困户的收入。2019年,该店的总营业额累计达到了100余万元。
除开设直营店外,为提升消费扶贫力度,校内各级工会在采购发放职工福利时,优先采购马山县扶贫产品。2020年以来,广西医科大学及6所直属附属医院共采购了1031.93万元扶贫产品,其中90%来自马山县贫困村,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2019年末,广西医科大学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指标都达到了脱贫标准,3592名贫困群众走出了贫困,贫困发生率均降到了3%以下,实现了全部定点帮扶贫困村脱贫摘帽。在2019年自治区扶贫成效考核中,广西医科大学定点帮扶工作被评定为最高等次“好”。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