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从灯的变迁看农民的生活变化

2020年11月05日

“在我的新家收藏着两盏很旧的煤油灯,它们跟了我68年,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两盏灯,搬了几次家了,都舍不得丢,我要让我的儿孙们看到这两盏旧灯就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好的,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要懂得感谢这个好时代。”马山县白山镇合福扶贫安置小区A15栋住户罗天飞逢人便说。

罗天飞今年68岁,原来家住加方乡新联村龙岗屯。2019年10月,他作为扶贫搬迁对象,全家4口人被政府安置到马山县白山镇合福扶贫安置小区居住。每当客人到访,对这两盏灯的来历便是他滔滔不绝的谈资。

50年代出生的他,在儿时记忆里,那是一个极度贫瘠的年代。每天天黑时,一家子就要围在唯一的煤油灯边上吃晚饭,孩子们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老人讲故事, 室内的烟气熏得人的鼻孔全是黑灰。遇风一吹,火苗忽红忽暗、摇曳不定,让人心生害怕。看似不起眼的煤油灯,却是那时边远山区农村夜晚的最大福利。1960年,8岁的他上小学后上自修,因为离学校远,需要用灯照路行走,于是他父亲变卖了家里30斤黄豆,为他们哥妹三人买了一个可以防风的马灯。因为马灯耗油大,在学校做功课时,就用小的煤油灯。因此每次去学校,就需要带上一大一小的两盏煤油灯,一直读完初中都是如此。

时光一晃到了1972年,10岁的他才第一次见到电灯。那年初夏,加方琴谷小水电站建成后,电线架到了他家门口。试灯那天,屋里挤满了一群大人孩子,只看那开关一拉,电灯就照亮全屋,屯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了电虽然是好事,但没有钱交电费。为了节约,只有客人来的时候才用上电灯,1990年3月,当时的马山供电所从古零变电站拉电到了他家,才彻底改变他们家祖祖辈辈用火把、桐油、煤油照明的历史。但当时农村的电价昂贵,他总是努力省下费用,用那种15瓦的白炽灯泡,将厨房、主屋都安上。有一条垂下的绿色的拉线,只要轻轻一拉,一屋便会光亮如白天。而那年头用电紧张,不稳定的电压让小灯泡忽明忽暗,线路烧坏断电是家常便饭,因此煤油灯和蜡烛依然会派上用场。

直到1992年,供电局进行了第一次农村电网改造,用电虽然正常了,但电压还不正常,电灯忽明忽暗,村里有电视、电磁炉都用不上,有钱人家纷纷买稳压器来补助用电,也没有多大用处。如今他的老家已经进行了3次农网改造,电力线路和变压器全部换新的了,电压更稳定了,一年四季很少停过电,村里办起了旱藕加工场、养殖场、家里各种家用电器都有了。去年搬到扶贫小区后,他才把这两盏煤油灯收藏了起来。

提起现在的生活,罗天飞更是津津乐道。前几年他家4口人由于因病因灾致贫,2016年被列入特困户扶贫对象。这两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老家发展养殖业,供电所还免费拉电灯到猪舍,现在一年人平均收入超过5000元,2019年5月光荣脱贫了。目前全家人都搬到扶贫小区居住,两个小孩都在县里的扶贫车间上班,他和爱人的病也基本上好转了,就在家照看孙子,在家安心养老了。

“现在看到街上各种颜色的灯光,各种各样的灯也应有尽有,心里特别高兴啊!从煤油灯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电灯的变化,我也看到了我们农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了!”罗天飞感慨地说。

(蓝宗群)

上篇:没有了
下篇:县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
分享到

© 2022 马山时讯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马山时讯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2020-11/05/000824.html
马山时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