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经济能人返乡创业,激发村庄活力,勇当致富领头雁。广西卫视10月29日21:20《我们的小康》走进广西马山县,为您讲述坛沙村的小康故事。
九月的南方高温未退,正是甘蔗拔节猛长的季节。刚刚从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归来的韦宪德,正带领工人抓紧对甘蔗进行田间管理。过去二十多年,韦宪德一直在北京、贵州等地做生意,几年前返乡后,他从上百个农户手中流转了600多亩地,营造出这片绿色蔗海,每年给村民支付租金和用工费70多万元,有力带动群众脱贫就业。
在坛沙村,韦宪德是众多返乡创业者之一。近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共同筹划,积极“筑巢引凤”吸引村里能人返乡创业,昔日的贫困村正焕然一新。5个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179户,人均增收近2000元。
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坛沙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1户,身在海南的徐孝章也在其中。2000年,他带着老婆孩子远赴海南打工,希望能摆脱穷日子,没想到苦熬15年还是个贫困户。在海南,他帮一个老板种了5年的黑皮冬瓜,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得知村里有扶贫政策,徐孝章决定回家乡发展。依靠贷款租下了60亩地,他第一个种起了黑皮冬瓜,当年就靠冬瓜拼出了一栋新房,去年,他又买了新汽车。
黑皮冬瓜一年两造,亩产利润可达万元,贫困户还能申请特色产业“以奖代补”的政府资金,不少村民开始跟着种,徐孝章对他们总是倾囊相授。
在徐孝章的带动下,坛沙村如今有了十几个黑皮冬瓜种植户,总面积超过了200亩。在海南时,徐孝章一直戴这种凉爽结实的海南草帽下地,回来后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从海南到广西,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这顶帽子见证了徐孝章的命运足迹和生活变迁。
多年漂泊之后,家乡成为53岁的徐孝章最好的归宿。但对44岁的徐柏来说,家乡却是自己新的事业起点。1993年,17岁的他就到广东、北京等地当厨师,后来又在南宁开了十年的饭店,也在南宁安下了家。三年前,他在家乡“归雁政策”的吸引下,决定回到坛沙村发展农业。
舍弃熟门熟路的餐饮事业,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要回老家种地,徐柏不出意料地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最终,徐柏说服了家人,只身回到村里租下一百多亩地,成立了徐柏种植专业合作社。他引种的苹果枣当年每亩就获利近万元。初战告捷的徐柏第二年到广东考察,发现很多农民在种植韭菜苔。
徐柏发现,韭菜苔在市场上最高可卖十几二十块钱一斤,而且种一次可以收获5年,每天都可以采摘。经过一年的跟踪,去年他试种了十多亩,每亩利润达到了2万元左右。村民徐凤英因为儿子残疾沦为贫困户。今年,她在徐柏的指导下种了6亩的韭菜苔,有了稳定可观的收益。目前村里已有9户人家种了130多亩韭菜苔。
这几天,韦宪龙和凡月梅夫妇格外高兴,因为自家的母牛又生下了6头小牛崽,肉牛养殖数达到了58头,今年收入有望接近20万元。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凡月梅觉得当年和丈夫回村的选择是对的。12年前,韦宪龙在南宁市一家酒楼担任经理,工作轻松收入也不错。但因为村里发展的需要,他举家迁回了坛沙村,担任了村干部。
随着一个个有眼光、有技术的能人陆续返乡创业,沉寂的村庄被激发出了生机和活力,荒芜的土地重新得到利用,村民也不再为劳动岗位发愁。
坛沙村变化的背后,还离不开一群“新坛沙人”默默的奉献。
“第一书记”谭寿敢来自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因为工作有方,敢闯敢干,谭寿敢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敢书记”。
作为定点帮扶后盾单位,南宁市社会福利院上下积极为坛沙的乡村振兴当好参谋,解决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每逢节庆,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爱心志愿者都给村民和孩子们带来慰问和祝福。
如今,随着一个个种养项目的开花结果,坛沙村里一派沃野良田,瓜稻飘香,牛壮鱼肥的喜人景象,美丽乡村建设前景可期。
(广西卫视—我们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