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瑶族乡加善村坐落在重叠的大石山中,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潘桂莲是土生土长的加善人,年轻时在桂林打工,看到桂林种植砂糖橘很有前景,便回加善村发展砂糖橘产业种植,当好“领头雁”引领乡亲们一起把石山变金山。
在加善村砂糖橘园,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收、装车。橘树挂满果实,金灿灿的砂糖橘压弯枝头。
古寨瑶族乡蜜甘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潘桂莲告诉记者,2015年之前她在桂林啤酒厂上班,偶然的机会让她了解到砂糖橘种植成本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价格高,市场前景广阔。正巧,潘桂莲娘家弟媳也种有砂糖橘,收成还不错。加上加善村气候相对温和,适合种植甘橘,如果这个种植业发展得好, 还可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过上更好的日子。
带着这个想法,2015年底,潘桂莲便辞职回家承包几十亩山地种植砂糖橘,山路不通,靠着肩挑人抬把砂糖橘苗木、肥料搬到山上。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都不能理解潘桂莲为什么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山里种地。
古寨瑶族乡蜜甘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潘桂莲:刚开始路不通,一天走这条路要走四趟,我们早上很早就上去,直到傍晚七点钟左右我们才下来。别人问我在外面打工了十几年了,一个月赚得几千块钱,回来每天就是走这条路,不觉得很累吗?我回答说很累,但是也没有办法,我既然选择这个产业了就要做下去。
潘桂莲说,当初回来创业的初心就是自己把产业发展好了,带动村里的村民一起把日子过好。然而,因为路不通,每天只靠人工肩挑,一天也搬运不了一两百斤果。为了提高效率,2016年,潘桂莲投资十多万元做了两条轨道,用轨道运输化肥和砂糖橘,2020年村里帮合作社修建了产业路和水池。经过努力,目前,合作社发展种植规模达到了150亩,雇用21位贫困户来合作社务工,每年的劳务支出大概需要十几万元。
今年,潘桂莲合作社的砂糖橘挂果第三年,开始进入丰产期,亩产量有八千斤左右。如果果价行情好,会有很不错的收入。
蓝肖红和父母一家三口农闲时都在合作社帮忙管护砂糖橘。对于砂糖橘这个产业,蓝肖红说,村里大多是山地,之前种玉米一年也就有一两千元的收入,在潘桂莲的带领下,大家种砂糖橘后收入多了几倍。
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群众蓝肖红:来合作社里面帮忙,一年下来我们也有五六千块钱的收入,通过这几年在合作社里面打零工,我们家已经脱贫了,又新添了一部三轮车,现在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们也跟着种一亩地的果,今年第一年挂果,大概也有三四千斤,收入七八千块钱。
加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隽航告诉记者,潘桂莲发展砂糖橘产业流转了村民的土地,带动了村民就业。同时,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带来五千元的分红,对加善村巩固脱贫成果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王隽航说加善村有了像潘桂莲这样的“领头雁”提升了加善村发展的“造血”功能,让加善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下一步村里打算继续引导扶持砂糖橘产业做大做强,变成品牌,助力加善村乡村振兴的发展。
古寨瑶族乡加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隽航:下一步我们还是从农旅结合这方面来入手,争取把砂糖橘产业园和鹰嘴桃产业园连在一起,让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果摘,让游客来到加善村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感受,通过农旅结合来促进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慧玲 张有宇 蒋谭鲜
陆淑华 韦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