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玉米收割的时节,大多数地方把金灿灿的玉米包掰回家后,把玉米秆丢弃或者一烧了之。里当瑶族乡和古寨瑶族乡部分村民却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做成饲料,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在里当瑶族乡老豪种养专业合作社,蒙军建把玉米秸秆从地里拉回家粉碎,加入酵母后装袋发酵,做成青储料,留着喂羊。蒙军建说,小时候看到村里老人通常挖一个池,放入盐巴后泡红薯藤,做过冬的牛羊青饲料。他觉得既然红薯藤可以发酵储存,那么玉米秸秆应该也可以发酵储存。所以,去年开始,蒙军建进行了发酵玉米秸秆的尝试,把发酵三五天后的玉米秸秆拿来喂羊。
马山县里当瑶族乡老豪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蒙军建:秸秆发酵后口感就比较好,羊比较爱吃。对我们养殖户来说,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对农户来说,卖玉米秸秆也能增加点收入。
蒙军建通过传统的发酵方法让玉米秸秆变废为宝,而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的东森养殖合作社则用机械来加工玉米秸秆。
在古棠村东森养殖合作社,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台大型秸秆粉碎打包压缩机正在作业。玉米秸秆被卷入打压缩机中,经过粉碎、除尘、压块后,一个结实的秸秆捆包从机箱压成方块出来,工人将袋子打包好后,一袋袋玉米秸秆压缩饲料包就做好了。
古棠村东森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钟文清告诉记者,合作社不仅帮助古棠村群众把玉米秸秆压缩成饲料,还帮助周边村屯的群众进行加工。收玉米后,每天都有不少群众来排队加工玉米秸秆。
古寨瑶族乡古棠村东森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钟文清:这个项目很受群众欢迎,我们上半年已经压到了4千袋,他们拿回去喂得好,现在下半年要增加到八千袋,明年要达到上万袋,我们从11月1日到现在,代加工收入总额已经达到4万块。
加善村的养殖户潘冠标已经来古棠村加工玉米秸秆三次了。潘冠标说他养有10头牛,种有5亩玉米。往年潘冠标把玉米秸秆晒干储存起来喂牛,但是由于场地有限所以也不能储存太多,储存不了的玉米秸秆就只能留在地里烂掉。今年,古棠村有了秸秆加工点,为了保障家里的牛过冬能有足够的青料,潘冠标除了加工自己家的玉米秸秆,还跟亲戚要玉米秸秆来加工。潘冠标说,因为东森养殖合作社门口的路不好走,所以用三轮车分三次来加工,一次加工20袋。
加善村的养殖户潘冠标:秸秆饲料好用,可以留久一点,也很好喂,很香,牛爱吃,加工回去下雨天也不用出去割草。
玉米秸秆不仅给合作社和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收入。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第一书记周理告诉记者,古棠村玉米秸秆加工项目是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古棠村集体经济用于投资设备和建设场地,合作社负责运营,年底固定分红给村集体。玉米秸秆离地再利用,既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又从源头上降低了秸秆焚烧引发森林火灾的风险隐患,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第一书记 周理:小小的玉米秸秆,一年有两季,每季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的申请产业路硬化,以后大卡车送货过来就更快了。同时,我们在村里面招聘更多的农户来务工,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让玉米秸秆释放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记者:黄慧玲 蒙雪晓 张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