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的初冬,夜晚依旧暖意融融。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小学,一轮弯月高悬,天空寥廓,青山舒朗。
11月28日18时28分,灯火通明的多媒体教室里,大屏幕上播放着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喀麦隆队和塞尔维亚队的比赛。
“球进了!”电视解说员突然激动地大叫起来,喀麦隆率先攻进一球,古棠村小学琴榜山女子足球队的10名小将也禁不住叫好。
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对全世界球迷来说,这是一场不能错过的足球“盛宴”,相隔万里的桂中大石山区里,古棠村小学师生们也在密切关注着系列赛事。
“孩子们很喜欢看世界杯。”古棠村小学琴榜山女子足球队主教练蒋文静说,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组织队员们看上一场比赛直播,“我希望她们观看世界杯后,能更了解、喜欢足球运动,并学习赛场上运动员拼搏进取的精神,为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找准目标。”
“我喜欢阿根廷队的梅西,他踢球好厉害!”“他们能把球踢得好远,球还能在空中划出一条弧线。”“我们得练多久,才能像他们一样踢得这么好?”……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和记者分享着她们观赛后的感悟。
“走,踢球去!”许是观赛激起了热情,一个孩子忽然喊了一声,大家立即拔腿跑向球场,身穿球服的她们在绿茵场上奔跑、抢断、传球,呐喊声、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让原本安静的校园沸腾了起来,也让偏僻的大石山区充满了活力。
谁能想到,这群在场上有模有样的孩子们,4个月前却从未碰过足球。
古棠村小学拥有150余名学生和9名老师,大部分学生是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我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硬件设施短缺,孩子们的课余活动项目很少,平时只能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或者编编花绳。”古棠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理说,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组建学校琴榜山女子足球队,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通过踢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周理积极奔走,得到县教育局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今年8月,古棠村小学足球场投入使用,成为县里第一个拥有标准五人制足球场的乡村学校。“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派来了蒋文静、刘珊两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给女孩们传授球技,还为球队提供教学器材、远程教学等帮助。经过体能测试和日常观察,蒋文静、刘珊选定了10名队员和17名后备队员。
从只能跑300米到跑完1500米,从见到足球飞来只会躲闪到学会颠球、运球绕杆……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而言,踢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是一个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
小麦色的皮肤、圆圆的大眼睛闪着光芒,身着阿根廷球队10号球衣让10岁的班晨力在一众女孩中格外引人注目。“能被选入学校足球队,我感到很开心,同学们都很羡慕我。”班晨力自豪地说,她将梅西视为偶像,更把踢球当作乐趣。
“学生们如今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精气神!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她们比以前更积极主动克服了。”古棠村小学校长潘东艳说,在校女子足球队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学生喜欢上了足球,课间、课外活动、放学后,孩子们总会三五成群踢球,阳光和快乐充盈着整个校园,这一幕最是动人。
身处大山,足球为伴,心向阳光。足球运动给女孩们带来越来越多正能量。“踢球让孩子改变了很多,最明显的是身体素质变得更好,意志力也越来越强了。”球员黄若栩的妈妈说。
“她们现在的球感还比较弱,有时候一个动作要教好几遍才能学会,但她们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很欣慰。”蒋文静坦言,她和刘珊每天都在网上搜索相关足球训练课程、查找资料,不断完善自身足球理论知识和技能,努力考取足球教练证,希望能带给学生更专业的训练。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思想的传承。“古棠村小学虽然是所山村小学,但我希望以足球为媒,让‘永不言弃’的中国女足精神引领这些鲜有机会走出大山的孩子,让她们未来的路越‘踢’越宽。”潘东艳感慨地说。
(来源:南宁日报 记者:宾艺苑/文 叶子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