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艳萍在喂牛
开篇语
有人说:“这世界缺少了女人,至少没了五分的美丽、六分的温柔、七分的爱和八分的坚强。”每个女人都拥有多个身份,女儿、妻子、母亲、软妹子、女汉子……因为有着多重身份,所以逼得她们修炼多种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变超人”。她们不仅是家庭的“半边天”,更是撑起了社会的“半边天”。她们在社会服务各领域,用坚强勇敢的意志、忘我工作的职业操守、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激扬巾帼志气,凝聚巾帼力量,创造巾帼新业绩,彰显巾帼新风采。在“三八”妇女节来到的时候,本中心记者走访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倾听她们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故事。
陆艳萍
一个人靠养母牛撑起一个家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村妇女--陆艳萍,她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靠养殖母牛,撑起了一个家。
家住乔利乡北良村的陆艳萍今年51岁,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养牛场里给牛喂草、添水,忙个不停。牛场墙上写的“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几个大字特别醒目。陆艳萍说那几个字是她丈夫以前写的,她觉得说得有道理,累的时候就看那几个字鼓励自己。在牛场里,陆艳萍和记者分享了她的故事。
陆艳萍说,200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广东打工,老人在家帮带孩子,家里收入稳定,生活简单幸福。2014年,陆艳萍的丈夫韦先武觉得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同时,想给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多个选择,于是决定回家创业养肉牛。2016年,陆艳萍也放弃了在广东七八千的月薪,回家帮助丈夫一起创业。有了陆艳萍的帮助,丈夫韦先武的养牛场从60头肉牛扩大到120头。2017年,夫妻两人又向村里借贷了80万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到养牛场中,夫妻俩的牛场规模越做越大。
然而,在2019年初,丈夫韦先武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得了癌症。突如其来的病情,打破了一家人平静幸福的生活。为控制丈夫的病情,陆艳萍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60万外债,给丈夫做手术,2019年底,丈夫还是离她而去。丈夫去世后,家里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仅欠下不少外债还要供儿子读书,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了陆艳萍柔弱的肩膀上。
马山县优福养殖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陆艳萍:本来我想放弃了,后来又想了想,年纪大了,出去又不好找工作,那我就继续养下去。以前杨书记(第一书记)还在的时候也鼓励我说只要你熬过去,以后就享福了, 如果有什么困难就跟村里汇报,为了小孩我坚持下来啦,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下去。
在第一书记和村干的开导和鼓励下,陆艳萍重新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因为养肉牛投资比较大,而养母牛投资相对少一些,陆艳萍便把肉牛都卖了,买了25头母牛来繁殖。由于养牛的特殊性,陆艳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起早贪黑,一天也不得清闲,如果赶上牛生产,还要熬通宵。既便是除夕,陆艳萍也毫不放松,坚持给牛切草、拌料、清粪。牛生病了,她给牛打针、灌药,忍受着常人忍受不了的繁忙和艰辛。
马山县优福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陆艳萍:如果请人的话一个月要三千块钱,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人家, 小孩读书又要两千多的伙食费,钱都拿不出来,只能拼命干了,我五点钟就出去了,我割草回来,有些人都还没有起床。我们村的人说我能干,能坚持,为了小孩,我什么都可以,我不怕苦。
如今,在陆艳萍的努力下,家里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养牛场的牛也越养越多。
马山县优福养殖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陆艳萍:现在养有40多头母牛,一年产一头小牛,小公牛就卖,小母牛就留着养。牛场一年有15万-18万的收入,一年可以卖20头小牛左右,以后计划养到60头母牛,再扩大养殖,一年就有30多万的收入了。
在陆艳萍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北良村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协调村民流转土地给陆艳萍种牧草,请农林站技术人员为陆艳萍传授养殖技术。陆艳萍自立自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乔利乡北良村“两委”的认可和肯定。
乔利乡北良村党总支部书记 韦先安:还没见过哪个妇女那么拼命,她不只是顶得半边天,她这种是顶得一片天,乡村振兴就需要像她这样的人来带动,我希望我们北良村,特别是那些有等靠要思想的脱贫户要学习陆女士不服输的精神,下一步村委打算继续拿八十万来加大对养殖场的投入,如果陆大姐遇到问题,我们也会马上给她解决,尽量帮她把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黄慧玲 蒙雪晓 实习生: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