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区降雨普遍偏少,入春至今,我县多地因干旱影响了水稻插秧。乔利乡古楼村超千亩水田也因此无法及时插秧,为此,乔利乡古楼村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寻找开挖泉眼、疏通旧渠道,使得古楼村4个屯近700亩水田有望得到灌溉。
4月4日,记者来到古楼村时,大部分水田因为缺水冒出杂草,秧苗育在地头未能及时播秧。已是清明节气,气温逐渐攀升,村民们表示,早稻秧苗已经育出近一个月,如果接下来仍旧没水移栽,今年早稻将面临绝收。
古楼村那江屯村民 韦志清:往年这个时候,这一片都全部抛秧完了,再晚一点就等雨咯。水都没有怎么耙田,怎么种,只能等咯。
由于干旱,一些群众开始在水田里种上耐旱的玉米,古楼村党支书曾贤慧急在心里。她知道在江那屯后山有一处泉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泉水流出经过旧水利可以灌溉下游700多亩水田。但因八十年代修建新水利,旧水利逐渐失修破损,泉眼堵塞,曾贤慧想:与其望天等雨,不如发动群众找水通渠,引水灌溉!
4日,记者跟随村民韦大哥的脚步查看泉眼,韦大哥在黄土和荒草中指出了一条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水利渠道。
古楼村江那屯村民 韦从乐:这条就是从南蛇岭下来的水,不过一直都没有得用,修了可能有三十年左右吧,一直没水下来。
韦大哥说,旧渠道长年失修,修好后的新水渠很少通水,如今形同虚设。
现在村民们疏通的这条渠道,也就是老渠道,在六十年前建成,原本接通南蛇岭水库,但因为另一头的合作片区城镇发展、土地变更,堵住了渠道也阻断了水源,因此,必须重新打通泉眼,改道引流到旧水渠,才能实现灌溉。
古楼村江那屯村民 韦从乐: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这条水利就有了,水从南蛇岭上面引水下来。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旧的水渠被堵住了,现在我们去重新翻修,让水流过我们这边。
3月底,江那屯青年人组成“尖刀队”,开山走线,沿着旧水渠向上寻找泉眼,村里的老人妇女们则卷起裤腿,背上镰刀、扛起铁锹,割掉渠道两旁的杂草,清理水渠里半人高的淤泥。
4月3日,深入隧洞开凿几天后,山泉水喷涌而出,潺潺细流沿着渠道缓缓流出,蔓延滋养700亩农田,也增添不少春的颜色。
古楼村党群齐心抗旱复修旧水利,让旱情暂时得以缓解。面对日渐频发的极端气候,古楼村党支书曾贤慧表示,过了这次春耕,要多跑跑腿争取些项目,把村里变更的水利设施修缮好,为晚稻播种做好准备。
(记者:程璐 蒙雪晓 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