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日很贝东,红彤彤,拉垌铺新装;壮乡好风光,扣真昂,在山岗养羊……”(歌词大意:阳光照耀下村屯面貌焕然一新,我高高兴兴地在山坡上放羊。)
8月5日,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的山坡上,一曲壮族山歌《养羊欢》随风飘荡;山脚下,一座崭新的羊舍拔地而起,当地新引进的105只努比亚黑山羊种羊将在这里繁衍生息,为养殖户带来发家致富的新希望。
马山县是“中国黑山羊之乡”,为什么还要从外地引进种羊?多次到现场指导养殖技术的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教授曾俊解释,一些本地养殖户养殖规模不大、技术亦不成熟,黑山羊长期近亲交配导致品种退化、生长速度减缓,严重影响养殖户的收益和积极性。“与之相比,努比亚黑山羊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体格高大,成年公羊体重在100公斤以上,成年母羊体重在70公斤以上,出肉率高;平均1只母羊14个月就可以生两胎、且每胎产有2—3只羊羔,更有利于推广养殖、增加农户收益。”曾俊说,努比亚黑山羊已在广西多地成功养殖,马山县在2020年也顺利引进4头努比亚公羊,“只要管护得当,这些种羊就不会‘水土不服’。”
“管护得当”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不少难点。记者注意到,虽然采访当天天气炎热,但羊圈里并没有多少异味,空气中弥漫的更多是饲料的味道。“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为这些种羊提供‘混合草料+青饲料’套餐,种羊的粪便经收集、发酵处理后用于农作物种植,既保障了种羊所需营养,又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项目负责人韦明明告诉记者。
虽然在养殖场工作的几名工人都是周边有养殖经验的农户,但面对“远道而来”的百余只种羊,大家仍然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你看,我们给每只羊都打了耳标,养殖工人要认真观察其生长特别是发情情况,做好繁殖记录和分栏工作,防止出现近亲交配。”韦明明说,养殖场对引进的每一只种羊都做了抽血化验,从源头上防止各种病害;“安家”一个月来,种羊生长一切正常,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本地产的努比亚黑山羊首批羊羔就将上市销售。
记者了解到,养殖场还将继续引进一批种羊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预计达产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约100只优质生态黑山羊和120只高品质黑山羊羊羔,产值可达100万元。“我们正在与养殖企业洽谈,以期进一步追加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形成示范效应。”百龙滩镇副镇长周健表示,当地正在依托专家和养殖场,努力研发适合本土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且可复制、易操作的黑山羊养殖规范,并初步形成了羊种繁育与村集体经济和养殖户的合作模式。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