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近年来,马山县以现代种业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杂交玉米、优质稻制繁种以及黑山羊育种等产业,构建现代种业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育出”芯”能量。
育繁规模不断扩大 成效明显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山多地少情况下,如何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增产增效?马山县将农业“芯片”——种业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搭建现代种业科创中心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所)、制种企业、种植大户、农民的力量,大力推动杂交玉米、优质稻制种及黑山羊育种等产业。2023年,全县共建47个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达2.2万亩,制种品种多达34个,以桂单162、兆玉300等品种为主,全县制种玉米平均单产预计达到170公斤,杂交玉米制种面积排名全区第一,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完成水稻制繁种面积8600亩,完成黑山羊核心育种场标准羊舍建设12000平方米,建成年屠宰量达12万只的马山黑山羊屠宰加工生产线。
政策保障 制种无忧
近年来,马山县相继出台了《马山县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马山县玉米种业发展建设规划(2022—2025年)》、《马山县水稻、玉米制种奖补办法》等广西首个支持水稻、玉米制种奖补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种业贷以及黑山羊贷、种业保险等金融产品,降低生产风险。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发放奖补资金234万元,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制种产业。
“校地企”合作攻关种业难题 科技加持 延申产业链
2023年,马山县组建了现代种业产业链党建联盟,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形成跨地域、跨领域、跨所有制的联建联动,促进“校地企”种质资源、数据信息、人才技术方面交流共享,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马山县现代种业科创中心已经成为种业技术交流、科研实验、企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中心;挂牌成立“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工作站(马山县)”、华南农业大学永根科技站;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广西农科院达成合作;建立线上沟通、交流、指导、监测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在线监测、科学指导制种工作,进一步保障种子生产安全。
引进广西兆和等26 家优质种业公司,提供制种技术和销售保障。共有 32 个农业主体参与订单育种,形成“种业公司+本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建成广西最大玉米制种烘干厂,可同时加工300吨制种玉米,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制种全过程本地完成,推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
富民强企 制种产业有前景
现代化制种产业激活了联农带农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助力农户增收。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2年以来,马山县杂交玉米、优质稻制繁种生产用工高达19万人次,参加制种工作的农户月增收2000元以上;制种基地项目共流转土地约2.5万亩,农户可在土地流转中得到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同时,马山县为市场提供种子约845万斤,种业公司市场产值预计达到3.8亿元,种植户订单产值约7160万元。
(记者:黄慧玲 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