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以匠心筑梦现代种业 用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记古零镇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能手蓝常达先进事迹

2024年06月20日

蓝常达,男,壮族,马山县古零镇人,1990年5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马山县壮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十余载耕耘岁月,他初心不改扎根农业,返乡创业,潜心发展种业,做一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播种者”,携手乡亲父老播下一粒粒致富“金种子”,为家乡开出一条条增收“金路子”。

返乡创业 敢想敢为显身手

2011年,蓝常达考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毕业后入职江门市圣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员,研究巴西蘑菇种植技术;2017年到南宁市创办圣博教育培训机构;2018年会同广西大学刘斌教授前往横州开发种植双孢菇。工作上较为顺利,但他心中始终惦念着家乡。作为土生土长的古零人,蓝常达深知家乡虽山多地少,但土质及气候条件良好,且缺少因地制宜的有力致富产业,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听闻马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土地连片种植时,经过多方考察与学习,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条件的种业发展之路。

2022年,蓝常达回到马山县发展甜玉米种植产业。同年,到古零镇乐平村水锦屯、内荡屯、外荡屯开展玉米制种考察及相关准备工作,着手签订玉米制种土地流转合同,大力宣传和动员村民发展玉米制种产业。2023年,在乐平村、古统村、乔老村等三个村进行土地流转1140亩,涉及农户887户,发放土地流转资金79.8万元;发展玉米制种产业1140亩,亩产1200斤,年收入437.76万元,带动辐射周边农户1000余户增收致富。

心怀大局 带领乡亲齐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富。”蓝常达一心带领乡亲们共谋出路、一齐致富。在产业用工方面,他优先使用当地村民。制种玉米每年种植两季,从栽种到采收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乐平村民零梅花说:“在基地上管理玉米,施肥、除草、种植、收割,一天有100-200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2023年,蓝常达在本地招用工人1200余人次,累计发放劳酬约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凭着肯吃苦的拼劲和不服输的闯劲,依靠种业发展政策,蓝常达演绎着一名基层农民的创业史和产业致富的奋斗历程。他创办广西马山县壮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建设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作为目标,按照“项目支撑、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思路,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进行科学规划、分期建设。通过配套建设田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开展土壤改良工程,配齐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绿色防控设施、农业物联网监控终端设备等设施,以高标准打造玉米制种基地,让古零镇种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乘势而上 种业创新出真章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也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蓝常达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当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无霜期长的气候优势,加上青山环抱的地理结构,将一处处“山窝窝”打造成一片片“种子繁育场”。

“制种利润虽高,但对于技术要求也高”,蓝常达不断致力于种业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谋划通过“基地+公司+新型农业主体(大户)+农户”模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以滴灌创新技术为核心,示范推广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实现节水、节肥、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增产增收的优势;借助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平台,研究杂交玉米优势品种种植技术,计划到2025年将制种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至1500亩。

“种业强则农业强,种业兴则农业兴。”蓝常达说,“生逢新时代,能为家乡制种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我感到非常荣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像蓝常达这样的群众,开拓创新,勇于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扶持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走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来源:共青团马山县委员会)

上篇:我县举行2024年安全生产月 “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2 马山时讯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马山时讯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2024-06/20/006524.html
马山时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