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一只只小板凳,围成一个同心圆,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人大代表及村民等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欢声笑语。在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这便是“流动夜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光景。
古棠村以维护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结合村情实际,创新工作方式,自2018年起,开展“流动夜校”进村屯活动,打造“流动夜校+”模式,使其成为村民劳作农闲时的交流载体平台,有效促进各民族交融共乐。
流动夜校+政策宣传 惠民生 暖民心
惠民政策涉及范围广泛,一些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为此,该村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道路交通安全、城乡低保、农业保险、防贫保险、防溺水、移风易俗、积分超市等列为“流动夜校”政策宣讲的重点内容,联合专业人员、高校讲师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让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增强宣传效果,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夜校还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加深群众对各类政策的理解,为该村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自觉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村里举办流动夜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可以了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又学到了新知识。今后我要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更多的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黄金鲜开心地说道。
流动夜校+产业发展 拓思路 促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得好?”“怎样才能让‘钱袋子’鼓起来?”成为夜校里村民讨论的热点问题。该村始终将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工作,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增强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桑养蚕,发展佛手瓜、鹰嘴桃、黑土猪、瑶山鸡、肉牛等特色产业。以夜校为平台,邀请致富能人、农技特派员、高校讲师团队、“土专家”等为村民讲解现代农业技术、市场营销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村集体经济得以增收,2023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加快迈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流动夜校+文化传承 润心田 育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该村乐满寨文艺队始终秉承“传承非遗文化,弘扬非遗精神”的使命,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把瑶乡新变化和瑶胞的幸福新生活传进千家万户,成为马山、南宁乃至广西民俗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敬杯迎宾酒,不礼轩,心意表示齐……”7月16日晚,极具瑶族特色的歌声回荡在古棠村上里屯。该村联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红心追梦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流动夜校”活动。夜校中,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师生为村民们带来了广场舞、诗朗诵、红色歌曲大合唱等文艺表演,古棠青年身着瑶族服饰表演歌舞《敬酒歌》。村民们在歌声中感悟红色力量,在舞蹈中感受瑶乡民俗风情。活动中充满了欢乐、和谐、奋进的氛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悉,今年以来,该村共开展“流动夜校”进村屯活动十余次,参与群众达500余人。马山县人大代表、古棠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梅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流动夜校’进村屯活动,使‘流动夜校’成为群众的‘充电站’、干群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充电赋能,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通讯员:韦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