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里当瑶族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人们十分喜爱并善于用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里当非遗文化《酒壶歌》通过山歌第五代传承人韦姣严言传身教,其孙子耳闻目染,三岁的萌娃如今已能熟练唱起了《酒壶歌》。
大家看到的就是里当瑶族非遗山歌第五代传承人韦姣严和她的二哥韦旭蒙正给3岁的孙子和6岁的孙女口口相传《酒壶歌》和《田字歌》。
6岁的孙女谭桉燃告诉记者,她3岁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奶奶唱山歌,跟着奶奶学唱歌,也跟着奶奶一起上台演唱《酒壶歌》,小时候虽然不太明白《酒壶歌》歌词的意思,但是唱起来觉得很开心。如今,谭桉燃已经学会了《酒壶歌》的唱法。
韦娇严孙女谭桉燃:奶奶喜欢唱歌,也教别人一起唱歌,我也是像奶奶一样,跟他们一起练唱歌。我会了,我就跟大家一起唱,在唱歌的时候我非常开心。
韦姣严说,她和她二哥都是在五六岁时候就跟父亲学唱山歌。在2015年他们从父亲留下的资料记载中,挖掘出了《酒壶歌》。里当酒壶歌粗犷朴素,是瑶族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因歌词结构及排列顺序形似“酒壶”而得名,酒壶歌形成于宋朝中期,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当地群众在农闲娱乐、婚丧嫁娶、庆典、节庆活动时传唱,其广泛流传于马山县、忻城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部分瑶族乡镇,其中以马山县里当瑶族乡最具代表性。里当瑶族乡位于马山县东部高山地区,曾较长时间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使酒壶歌得以保留原始朴素的艺术风格,2020年12月27日《酒壶歌》成功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韦姣严说这几年他们在父亲留下的资料记载中,又挖掘出了《田字歌》,《田字歌》形成于唐代,歌词以回文诗文学为主,歌词词序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因歌词结构及排序形似“田”字而得名,歌曲结构由三种文学体裁结合形成。韦姣严希望,将来《田字歌》也可以成功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挖掘前人留下的文化,韦姣严说传承文化更重要。她从父辈那里传承了里当山歌后也给她的女儿和孙子、孙女、外孙女进行传授,同时,她还组织成立了里当山歌队,在山歌队中传承里当山歌,鼓励队员向自己的小孩、孙子传唱山歌。
《酒壶歌》第五代传承人韦姣严:我们是第五代传承人,现在已经传到孙子,第七届传承人了。我们要把我们里当的文化遗产挖出来,要把我们里当的这些文化遗产要发扬要传承下去,一代一代都要传。
(记者:黄慧玲 韦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