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蓝淋: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壮绣非遗

2024年11月14日

▲蓝淋(右一)

11月8日—10日,2024年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自治区乡村工匠、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蓝淋,带着她的壮绣作品在八桂乡村工匠展区向游客展示壮族刺绣的魅力。

活动当天,马山壮美坊壮绣手工艺品展位上的壮绣作品《五方狮子》《吉祥九福娃》以及香囊、挂饰品、家纺类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观看、拍照、购买。精致的绣品、高超的技艺,让人们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蓝淋告诉记者,《五方狮子》《吉祥九福娃》等壮绣作品曾代表中国壮绣到很多地区和国家参展,展示中国壮绣技艺。壮美坊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欧美和东南亚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蓝淋说壮族刺绣是壮族传统手工技艺,被称为壮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活化石”。经过近千年的传承发展,壮绣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刺绣技巧。在针法上,壮绣用的是盘绣、堆绣、打籽绣,绣面饱满,触摸起来会有凹凸的立体感;在纹样上,壮绣多采用壮族传统图形,如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背带上多用石榴、牡丹、凤凰、蚂拐等图案,寓意吉祥。与苏绣、湘绣等绣品相比,壮绣的图形比较抽象。

蓝淋的外婆和奶奶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刺绣传承人,母亲也是当地出色的绣娘。蓝淋从小耳濡目染,对刺绣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长辈们的悉心传授下,她逐渐掌握了壮绣的基本要领和经验,16 岁时已能独立制作一件壮族礼服。上世纪末,随着工业刺绣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萎缩,手工刺绣人年纪越来越大,愿意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壮绣传承岌岌可危。蓝淋认为自然灵动、惟妙惟肖,是传统手工刺绣的精妙之处。虽然现在机械化生产已很普遍,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工艺,刺绣技法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于是1998年蓝淋与家人成立壮美坊工作室,2011年注册为马山壮美坊壮绣手艺厂。在保留壮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蓝淋紧跟潮流,将壮美坊的产品调整为收藏、服饰、家纺及慢潮流等四大品类,产品既有上万元的民族绣花服装、装饰画等高端货,也有百元左右的抱枕、车饰等亲民物件。20多年来,蓝淋和家人通过不断努力,让濒临失传的千年壮绣技艺重获生机。蓝淋带领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的壮绣系列手工艺作品,曾多次代表自治区政府、南宁市政府在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蜚声国际,旗下研发的系列作品共荣获了近20多个省部级、地厅级专业奖项。

多年来,蓝淋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她创办的壮绣坊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绣坊的绣品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凤凰”产品创新赛金奖、广西人民政府颁发的“铜鼓奖”、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等,并有多件作品被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博物馆和多位国内外艺术家收藏。同时,蓝淋带领绣娘们经营的壮绣文化产业《马山壮族刺绣》在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2024年5月,壮美坊荣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梦想工坊项目,成为广西首家“天才妈妈”梦想工坊。蓝淋也成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壮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全国乡村工匠、2023自治区乡村工匠、乡村工匠名师、广西三八红旗手等等。如今,蓝淋虽已荣誉满身,但是她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扬工匠精神,让壮族刺绣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蓝淋表示,被评为“工匠”其实是激励自己在秉持工匠精神,把作品做细做好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绣娘,鼓舞更多女性。让世界看到美丽的壮绣作品,弘扬中国的壮族文化。

(记者:黄慧玲 伍思缘)

上篇:我县举办“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暨“法治南宁·马山讲堂”法治宣讲活动——2024年全县领导干部法治讲座
下篇:家教家风建设中的明灯——记马山县白山镇城北小学优秀教师韦莲
分享到

© 2022 马山时讯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www.mashantv.com/Img/2024/11/20241114929280761ee146bd9f3f1a0ba9ca68f6.jpg
马山时讯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2024-11/14/007050.html
马山时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