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张磊是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名干部,于2023年4月,被选派到乔利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就职以来,他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地方产业、推进强村富民、传承地方文化、强化基层治理等工作,穿梭在村头巷尾,奔走在田间地头,坚守在群众需要的第一线,成为乔利社区众人点赞的“李书记”。
当好困难群众“服务员”,兜住防返贫致贫底线
为准确掌握乔利社区脱贫户和监测户基本情况,李张磊利用第一书记的遍访工作契机,挨家挨户对全社区共344户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走访,与困难群众谈心说话,针对他们的家庭困难出谋划策,制定家庭增收计划,将联系方式留给农户,便于农户遇到问题及时联系解决困难。在遍访过程中,李张磊发现监测户何某家儿媳身体残疾,因不知如何办理,多年来未办有残疾证。于是李张磊及时了解办理残疾证的流程手续,带领该户到县人民医院进行鉴定,帮助其办理残疾证、申请获得残疾补贴,充分保障困难残疾人的权益。
李张磊深知,防返贫工作要想走深走实需要经常“回头看”。他根据遍访情况制成“矢量信息图”,在图中记录下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种养殖、土地流转、务工情况和帮扶实施情况等信息,直观展示全社区的帮扶情况,定期查缺补漏,对防返贫工作进行动态监测。李张磊还组织乔利社区开展两轮问题清理工作,对近100名帮扶干部的工作整理出问题共200余个,及时建立台账督促帮扶干部签字确认整改,确保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在李张磊和乔利社区两委、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现乔利社区44户183人的监测对象已有20户79人成功消除风险。
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长期以来,乔利社区以分散化种植水稻、甘蔗、蔬菜为主,农户投入高、产量低、收入少。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李张磊认为乔利社区要想发展,必须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分散土地,推行规模化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在与村“两委”班子讨论后决定,积极引进制种公司,引导群众流转近千亩耕地,建立玉米、水稻制种产业基地,促进群众增收。
很多村民对制种产业了解不深,流转意愿不高,他便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与村民围坐在篮球场、大树脚,讲解清楚制种产业前景,宣传制种奖补政策,说明土地流转程序,树立群众发展制种产业的信心,为第一批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群众基础。如今,首批已流转的410多亩土地为社区长屯群众增收30余万元,第二批土地流转也在抓紧筹划中,制种产业也成为了乔利社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李张磊回忆:“刚到乔利社区时,前任书记就特地和我说,作为第一书记要做好产业发展的指导员,村集体经济是社区产业发展命脉,一定要守好用好。”于是他紧紧抓住村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加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管理,建立集体经济“一项一档”台账,督促项目业主缴纳收益金,2023年实现集体经济收益38万余元,还运用村集体经济收益20余万元实施16个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现了各屯水、电、路全面“三通”,各屯屯级道路路灯、水泥路、安全饮水覆盖率100%,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当好歌圩文化“宣传员”,探索文化振兴新思路
春意盎然的四月,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当地壮族传统节目——思恩歌圩,在乔利社区思恩公园上演,吸引了来自周边乡镇村屯的山歌爱好者齐聚一堂。人们几人一组,对唱山歌,你来我往,歌声此起彼伏,掌声不绝,欢笑声不断,将壮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场景都记录在李张磊的镜头里。
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歌圩文化传播的同时,李张磊还积极探索文化振兴的新思路。他以思恩歌圩文化为基础,结合党建工作,配合当地宣传办,扶持本地文艺人才打造“思恩文艺宣讲团”,将党的政策理论融入到壮族山歌、快板、舞蹈和小品等表演形式,推出《思恩歌圩山歌》《山歌颂党恩》《十说移风易俗》《壮锦思恩》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让宣传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也为当地壮族文化的发展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乔利乡 通讯员:覃正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