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欢迎你到马山来 人不醉酒也醉歌 ——写在2025年“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暨马山古零乡村嘉年华活动举办之际

作者 吴丹香
2025年04月03日

又是一年三月初三,青草漫漫,春风拂岭。马山古零镇小都百游人如织,在歌声、鼓声、琴声中,现场的人或载歌载舞,或驻足观赏,感受着明媚春光里的浓郁民俗风情。

“来到南宁马山感受三月三风情,最吸引人的肯定是壮族的美酒和歌声啦。”我不由想起去年广西三月三期间夜游马山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偶遇一位广东大姐对我说过的话,她让我帮忙拍一组民俗照,在与她的攀谈中问她对来马山旅游印象如何时,她发出的肺腑之言。

是啊,“壮家姑娘爱唱歌,歌声飞出满山坡;远方的朋友来做客,人不醉酒也醉歌……”这样朴实简单却富于艺术魅力的壮族山歌,一经入耳,便入骨入髓,再也不能忘怀。

广西是民歌的海洋,马山更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发源于此。这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风情独特,马山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缺水少土的大石山中,养成了坚韧如山、豁达开朗的乐观性格,他们唱起歌来痛畅宣泄,生产、生活场景处处皆成歌,他们或站在锄地的田间,或坐在绿阴如盖的大树下,或在捶洗衣裳的潺潺小河边,或在晾晒禾稻的家门前…处处都是宏阔的民歌大舞台,声声都如云霞般绚丽多彩。

马山县是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故乡。1985年,广西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采风发现了壮族三声部民歌,这个发现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轰动了整个全球的音乐界。美国、日本为此还有报纸载文报道,肯定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艺术地位及其对东方民歌研究领域的影响意义,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加工整理,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区内外展演,还一度到东南亚和欧洲部分国家演出,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不断扩大。2001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采访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因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点,被誉为“中华民歌艺术奇苑”。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马山人民称为“欢哈”,欢,壮语,山歌的意思,“欢哈”即和声的山歌。发源于马山县古零镇。它的产生与马山县壮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唐代末年,马山县三声部民歌就在马山县东部大石山区开始传唱。大石山区,山高路深,壮家人居住分散,加上交通不便,唱山歌就成为人民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迎神祭祖过程中,唱山歌是主要娱乐和表白形式。山歌优美,听者不厌,一人独唱不足以衬托气氛,于是由单人独唱变成多人复唱,一声部便成了多声部,三声部民歌便由此产生。关于三声部民歌产生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壮族人婚嫁时,新娘的娘家姐妹要陪新娘去新郎家,并且一夜不睡,与男方的人对唱山歌,开始是一人唱,后来姐妹们随着和出别的声部,三声部民歌便由此产生。不管三声部民歌最初是怎么产生的,它都与壮家人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

据吴振芳著的《岭南杂记》记载,古零镇三声部民歌,产生于唐朝,那时候内容主要是祭神。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的具体年代,因为壮民族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无法进行详细考证。据老歌手讲,他们会唱和声的山歌,是从好几代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因此,有学者初略考证,推断马山县三声部民歌最早产生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兴盛于清至民国时期。其无穷的魅力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广受欢迎,并代代相传。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马山县三声部民歌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专家发现。三声部民歌从此引人注目。

相传明代中期,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境内发展空前,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县民众在境内十大名洞之一的金伦洞举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歌会。歌会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连唱三天三夜,洞内洞外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歌会不仅吸引了县内外各村寨的歌师歌手和观众,尤其是青年男女的参与,而且周边县及其乡镇的歌师歌手和男女青年也来参加,所以,此种山歌会,不仅达到了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目的,还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去年三月三期间, 我们马山几个亲友和秀姐陪南宁来的几个退休老大姐到马山采风,走在春风怡荡的古零安善村和乔老村小都百,处处都是热情洋溢的笑脸和迎客的歌声。走着走着,动听的山歌如山泉般涌出,一会在东,一会在西,那凛凛冽冽清清灵灵悠悠远远的妙音像一阵清风,一滴清泉,沁入心房。

黄昏来临,正是饭点。秀姐作为马山东道主,早已经在小都百备好了丰盛的“马山味道”接待南宁来的客人。五色糯米饭就着腊猪肉、原汁原味白切土鸡、石磨豆腐、马山扣肉和黑豆苦马菜,酸菜旱藕粉、壮家自酿的土茅台,众亲一入座眼睛开始放光,秀姐带领我们马山几个亲友情不自禁的端起了酒杯唱起壮族敬酒歌,“壮家敬酒要唱歌,山歌声声伴酒喝。贵客越多心越暖,好比春风过山坡。”歌声真挚感人,席间,一起陪同用餐的当地一位壮族小阿哥也端着酒杯逐一给客人敬酒。谁不爱听这动人心弦的歌声,谁能抵挡客不饮酒歌不停的敬酒人?南宁来的客人们立即起身回应,喝下这心意满满的迎客酒。歌声立马又响起来:“客人来到家门口,敬上三碗迎客酒。米酒香醇山歌唱,壮家情意捧在手,山歌出口不能收,杯中有酒不能流。酒满敬客莫先喝,一点一滴出不漏。”

斟满酒,歌不停,人不醉酒也醉歌。在小都百用完晚餐后,我们迅速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壮族服饰,跟慕名从南宁来马山过三月三的十多位退休大姐们一起登上小都百舞台表演,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拉开联欢的序幕。有马山小百灵之称的阿春妹唱起了地道的马山山歌,歌声婉转动人、马山众亲友用只彩排一个晚上的《欢迎你到壮乡来》音乐舞蹈欢迎客人们,瞬时,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南宁来的大姐们在台下连声拍手叫好,大姐们也上台跳起集体舞《画你》答谢马山众亲的一片深情厚谊。身着壮族盛装的姐妹们心连心,同唱一首歌,手牵手,同跳民族团结舞。我陶醉其中,置身于这天籁、地籁、人籁的情景中,觉得无山不美,无酒不欢,无歌不行,无人不美。

“三月三”多歌古书有说。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道:“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其中描述的正是“三月三”聚会对歌、抛绣球定婚约的习俗,过节期间,人们“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山歌已成为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三月三”期间,马山开展“三月三”系列活动,欢度佳节;此时的马山,宛如一片热闹的“歌海”。 时至今日,除了唱山歌,广西“三月三”更在文旅热潮的推动下发展出结合更多非遗的旅游新探索。

“山歌、壮绣、会鼓和扁担舞,板凳草龙舞,我将带着孙女一起来感受下节日氛围,这种民俗旅游我很喜欢!”今年59岁的黄女士一直生活在南宁,她从朋友圈上看到2025年“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暨马山古零乡村嘉年华活动预告后,打算三月三一放假就带着孙女来马山看看非遗技艺舞,当然马山美食也不会错过。

广西“三月三”是一个契机,能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们一起云集马山了解非遗技艺,人间烟火中也有文化传承。无论是会鼓还是打扁担等,这些民族非遗技艺在旅游和三月三节日的春光里焕发新的活力。

如今在广西,依然活态传承着的“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三月三”已然成为广西的一个文化符号。 美食也是广西“三月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月三”期间,马山举办非遗美食品尝活动,游客不仅能“打卡”舌尖上的美味,更能感受每一道菜肴背后的民俗特色。 每年“三月三”到来之际,马山不少家庭有蒸制五色糯米饭迎接节日的习俗,人们把五色糯米饭视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其制作技艺延传至今。

“三月三”期间, 马山流行制作彩糯、祭祀祈福、走亲访友、以歌传情、娱乐竞技、互贸互利,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大家共度民族传统佳节。

一打开手机,满满的广西“三月三”风刷爆屏幕,马山县融媒体录制尚德小学的一个视频吸引了我的眼球,“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嘹嘹咯,什么水面起高楼咧,嘿嘹嘹咯”“鸭子水面打跟斗咧,嘿嘹嘹咯!大船水面起高楼咧……”校园山歌“竞技场” 传来身着民族盛装的小伙伴们热情高涨的邀歌声,引来一众人齐声应答。

清代文人韦丰华在《廖江竹枝词》中写道: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我想诗人若活在当代,看到“广西三月三”的盛景重现,定会欣然再赋新诗一首吧。 非遗传统活化、民族文化交融、旅游经济发展,“三月三”的春光里,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正加入这场文旅大联欢,趁岚翠日晴,马山欢迎你!观赏马山风物风光、感受民俗文化,山歌唱遍,处处春光。人不醉酒也醉歌。

(来源:马山县作家协会 图片:马山县融媒体中心)

上篇:马山县桂鱼农文旅生态产业园项目开工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2 马山时讯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www.mashantv.com/Img/2025/4/202504092bf58478d0e64266a1aadff25ae3d341.jpg
马山时讯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2025-04/03/007469.html
马山时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