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零镇乐平水锦玉米制种基地700余亩制种玉米陆续进入采收期,面对阴晴不定的天气,基地上下齐心,争分夺秒开展采收工作,让原本忙碌的采收期成为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增收期。
7月12日,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基地负责人蓝鸾英迅速组织工人们搭建雨棚,现场,工人们分工明确地搬运篷布、稳定框架,一座雨棚逐渐成型,为采收工作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与此同时,玉米地间,一台经过重新修整的收割机在地中穿梭,整齐地收割着一排排玉米。蓝鸾英介绍,这台新修的收割机剥皮率能达到90%以上。
然而,玉米地里总有一些机器无法触及的角落。这时,工人们便手持工具进行一轮“检查”工作。每天,基地里都有25到30个工人在不停地忙碌,他们分工有序,采收、剥皮、装车,一系列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古零镇乐平水锦玉米制种基地工人管理员曾凤花:今天应该还要增加人手,应该需要四五十个人左右。附近也有人过来,周边乐平村的,还有我们古零镇周边的工人都会用到,有些也是从比较远的地方来。
工人黄彩兰是乐平村水锦屯的村民,从今年春季玉米播种以来,她就一直在基地忙碌着。这个采收期,她负责搬运玉米和剥玉米,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她的生活多了一份收入。
古零镇乐平水锦玉米制种基地工人黄彩兰:在这里跟很多人一起剥玉米,大家都很快乐,时间过得也挺快的。我们一天一百块的工资,工作八个小时。
由于天气多变,当天采收的玉米要当天剥完装车运往种子公司。这意味着,玉米收得多时,工人们需要加班加点剥皮。
古零镇乐平水锦玉米制种基地负责人蓝鸾英:昨天(7月11日)晚上跟我们的村民一起奋战到了半夜12点钟,装完车拉到烘干厂,已经是凌晨1点钟了。大家都是在一个雨棚下面帮我干活。
用工规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农事需求灵活调整。蓝鸾英回忆,在今年的干旱期,一天最多用到50个工人帮忙进行灌溉工作。即使在日常管理期,基地也能稳定吸纳25名以上的劳动力。
据了解,今年基地现场测产鲜穗每亩633公斤,受干旱天气影响,和去年相比,今年产量相对减少,但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定。与往年采收期不同的是,今年的采收更清晰地指向了惠及众多农户的“增收期”。田间地头里,夜幕降临后,一场增收奋进曲正在唱响。
(记者:石森 韦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