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马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县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戎马往事 红色传承”退役军人系列新闻报道。镜头里,有脱下军装仍冲在救灾一线的 “迷彩志愿者”,有扎根乡村带领乡亲致富的 “兵支书”,有坚守三尺讲台教化育人的 “老校长”…… 他们把军营里的坚韧、果敢与赤诚,化作了守护万家灯火的温暖力量。从军营到社会,变的是岗位与装束,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读懂军人的本色,感受那份跨越山海、始终滚烫的初心。
在马山县乔利乡乐圩村的旧圩屯,有这样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家庭:8口人中有4人先后穿上军装,从韦泽民的爷爷韦成宗到他的儿子韦斯笈,跨越70余年的军旅情缘,让“保家卫国”的红色基因在这个家庭深深扎根。近日,记者走进退役军人韦泽民家中,探访这个“军人世家”的热血故事。
一门四杰从军旅,薪火相传家国情
今年55岁的韦泽民,是乔利乡政府的一名专职司机,也是他们家中的第二代军人。他回忆年少时,非常崇拜前辈们当兵扛枪归家时的霸气英武。时间来到1989年3月,受爷爷韦成宗的影响,韦泽民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更让韦泽民骄傲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继承了家族的“从军梦”。长子韦斯茗2017年9月入伍,次子韦斯笈2019年9月接过哥哥的“接力棒”,在部队服役至2021年9月。
“他们小的时候经常听我说在部队里的故事,久了就慢慢对当兵有一种向往。”提及此,韦泽民难掩骄傲的神情。
父子同心,“军装是最美的传承”
受韦泽民的影响,家中的第三代军人也陆续踏上了从军之路。他的儿子韦斯笈从小就听着长辈们的军旅故事长大,对军营充满了憧憬,如今,虽然次子韦斯笈已经退伍回到家乡,但那段军旅经历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韦斯笈:我很感谢我的父亲从小对我们的熏陶,让我选择当兵这条路,从军的经历对我一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回想起送两个孩子进兵营时的心情,韦泽民既激动又欣慰。激动的是家族的从军传统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这份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有了新的传承者;欣慰的是两个儿子能勇敢地选择投身军营,去经历锻炼和成长。他看着孩子们背着行囊、英姿飒爽地踏上征程,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初入军营时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
韦泽民:我送这个小儿子入营,我有点流泪,送两个小孩去锻炼,其实很辛苦。他那时候很小,皮肤白,送到部队了以后我觉得对不起他们,不过国家需要,就要送他去,作为父亲,我也高兴。最后也完成了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顺利退伍了,没有给我们家丢脸。
同事眼中的“全能老兵”
退伍后,韦泽民没有外出务工,而是回到家乡乔利乡政府,成了一名专职司机,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心中的军人情怀从未褪色。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兢兢业业,踏实肯干,无论是日常的车辆调度,还是紧急任务的出行保障,他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同事们对韦泽民的评价都很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全能老兵”。在大家眼中,他如永不停歇的机器,干劲十足,每次接到任务,他从不抱怨,迅速行动,将部队好作风带到了工作中,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也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韦泽民同事 韦东秀:韦泽民同志是比较踏实能干的老大哥,特别是我刚来的时候对我们也比较照顾,都能跟我们年轻人一起把工作做好。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韦泽民家庭用三代人的坚守,诠释了“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奉献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这份跨越时空的“参军接力”,正是新时代最美的家风传承。
(记者:覃艳菲 韦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