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乡村午后,几个孩子正握着鼓槌,随着鼓点轻轻晃动身体。“注意用手腕发力,别用胳膊甩。”勉圩村会鼓队员潘立敏老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耐心纠正着孩子们的姿势。
这场由村级会鼓爱好者自发开展的传习活动,以百龙滩镇勉圩村新街屯党群服务中心为学习阵地,从7月初一直延续到八月中旬。这群学鼓的孩子里,既有潘老师自己的孩子,也有几位趁着假期回外婆家、特意来学打鼓的小学生,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潘老师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每天安排2小时识谱练鼓,中期压缩为1小时强化训练,后期则通过1小时以上的抽查性训练巩固成果。科学的节奏安排,让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快速进步,鼓点从最初的磕磕绊绊,渐渐变得整齐有力。孩子们的笔记本上,不仅记着鼓谱,还歪歪扭扭写着“壮族的鼓会说话”。这份来自邻里的耐心传授,让马山会鼓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鲜活文化。潘立敏表示:“我希望自己能够为非遗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人人会打鼓,人人会讲鼓’就是我最大的目标!”
百龙滩镇的会鼓文化底蕴深厚,全镇现有6支会鼓队,实力强劲。去年以来,当地会鼓队在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先后斩获马山县2024年“中国黑山羊之乡”——马山县第十七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壮族会鼓争霸赛”一等奖,马山县庆祝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二届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工作成果展演活动一等奖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彰显了百龙滩镇会鼓技艺的精湛,也为基层传习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非遗传承的版图里,村级传习恰是最鲜活的毛细血管。当会鼓队员把课堂设在乡野里,教材就是身边的鼓,传承变成日常的一部分,非遗便有了扎根土壤的力量。如今,村里的老人常搬着小板凳来看孩子们练鼓,偶尔还会哼起年轻时的鼓乐调子。
这种民间自发的传承活力,正为百龙滩镇非遗会鼓注入新动能。它让传承链条从“专业传承人”延伸到“普通爱好者”,从“成人世界”拓展到“少年群体”。下一步,百龙滩镇将加强文化引导、支持非遗保护、推广传承经验,让民族文化自豪感在鼓点中悄悄萌芽。
(来源:百龙滩镇 通讯员:韦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