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马山县初步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与弘扬传统文化“双向奔赴”会鼓山歌润童心

2022年11月10日

电白小学的学生们在排练壮族会鼓。记者 孟振兴/摄

11月4日上午,马山县白山镇大同小学校园内响起阵阵会鼓声,该校壮鼓队成员正在马山壮族会鼓非遗传承人韦建廷老人的指导下认真练习新的鼓谱。“我是领鼓,万一记错了鼓谱就会影响整个队伍,所以我要加倍努力。”六年级学生廖重贵说。据了解,自2012年大同小学壮鼓队成立以来,韦建廷几乎每周都会到校义务教孩子们打鼓。壮鼓队盛装参加各种电视节目录制、活动展演和比赛的精彩照片挤满了学校的展示窗,该校于2017年12月获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2017年,马山县提前4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该县继续秉承“重教为先、兴教为本”和“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发展理念,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累计投入3.78亿元,合理布局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师资队伍,为辖区中小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山镇电白小学就是上述工作的“具体而微者”。电白小学位于马山县扶贫移民安置点合作社区,大部分学生都是该县各乡镇搬迁户的后代,学校建有的标准化体育馆、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等,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优质平台。“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建了扁担舞、民歌等25个不同门类的学生社团,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本土优质传统文化的熏陶。”电白小学校长黄红梅介绍。

山区学校也不甘落后。古零镇中心小学教室里,音乐教师陈日林正在教唱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前的音乐课比较古板,基本上是我在教、孩子们跟着唱。”陈日林说,新的设备有触屏和互动功能,她经常会带着孩子们自编曲谱,“听到自己‘编写’的曲子在设备中播放,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对提高他们的乐感也很有好处。”

校园文化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为他们“走出大山”拓宽了道路。加方初中地处马山县东部大石山区,但该校的扁担舞表演早已声名远播。“这是我校师生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巡游展演的照片;这是他们参加201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晚会表演的场景。”加方初中校长罗同带领记者参观该校文化室,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颇感自豪:“我们每周二、四大课间活动都会组织全校学生打扁担,不少毕业生靠着扁担舞特长已经走进了更高的学府。”刘佳音曾是该校扁担舞表演队中的佼佼者,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加方初中担任舞蹈教师:“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和我们的前辈一样,在舞蹈中走向更大、更精彩的舞台。”

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不仅有音乐和舞蹈。在中国首个攀岩特色小镇核心区附近,古零初中的运动健儿正在校内的攀岩馆积极备战。自2017年马山县推进“攀岩进校园”计划以来,该校把“岩上芭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从每周4节体育课中安排2节用于攀岩教学,培育了不少攀岩运动的“好苗子”。学校先后在市级以上赛事中获得61枚金牌。“2023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攀岩项目将在我校举办,我们既要做好‘东道主’,也期待本校的学生在家门口再创佳绩。”古零初中校长玉电林表示。

会鼓山歌润童心,特色教育见成效。经过不懈努力,马山县不少中小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已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初步实现了学生健康成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方初中、大同小学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古零中心小学、城北小学等成为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壮族会鼓、三声部民歌及扁担舞)等活动遍及全县中小学,城乡教育差异明显缩小,有力促进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马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蓝吉录表示,该县将以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项目等为引领,稳步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确保该县圆满完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任务。

(来源:广西日报)

上篇:创城进行时:街长吹号 让群众当起创城“主角”
下篇:党的二十大代表——村支书晓梅的奋斗故事② 有事找支书
分享到

© 2022 马山时讯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www.mashantv.com/Img/2022/11/2022111174ad2c0bf2234beebfa3514e01b34177.jpg
马山时讯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2022-11/10/004176.html
马山时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