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日浩、蓝春平、蓝海群(从左至右)亮相央视非遗晚会。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日浩、蓝春平、蓝海群(从左至右)亮相央视非遗晚会。
1月31日、2月1日,是大年初三和初四,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海群、蓝日浩、蓝春平演唱的三声部民歌《高歌朝太阳》亮相晚会,与多位优秀非遗传承人一同演绎多语种版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山歌以其似水柔情和清爽脱俗引发了众多观众和网友的关注和热议,惊艳了世人。
“到北京后,非遗春晚导演就跟我们说,一定要把我们的壮族三声部最好的那一部分给展示出来。广西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民歌、山歌,特别是壮族三声部民歌,还有刘三姐歌谣,壮族的天琴,侗族的大歌,要求我们把这几个民族的民歌给它串起来,再结合我们广西有名的一首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引子,把整个山歌汇集在一起演唱,把现场变成一个歌的海洋。”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蓝海群兴奋地回忆起参演过程。
在演出现场,演员王鸥空灵婉转的嗓音配合钢琴伴奏,壮族天琴艺术、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壮族三声部民歌接续唱响,同时融入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的演唱,一曲多语种版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韵律婉转悠扬,如春水般柔情绵长,清爽脱俗。歌声传递着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的独特韵味与和谐共融的美好愿景,余韵悠长。蓝海群表示:以这种多文化多语言的创新形式,对民歌歌手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蓝海群回忆,2024年12月份接到广西文旅厅非遗处的通知,参加央视春节非遗集市和晚会,他们一同讨论后决定选择三声部民歌参演。作为马山“文化三宝”之一,壮族三声部民歌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三声部民歌在非遗晚会上唱响,彰显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千年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提升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壮族三声部民歌走上大舞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与了解。
据了解,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壮族三声部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凭借壮族三声部民歌和壮族会鼓习俗,马山县于2008年、2011年、2014年、2018年、2021年连续五次(每3年选评一次)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此届非遗春晚,全国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和多位国家级非遗大师欢聚一堂,与观众一起“非遗过大年”。300余项精彩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为观众们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新春大联欢。对于蓝海群一行来说,这是一次感受多元文化、传承非遗的重要机遇。蓝海群说:这一次我们去参加非遗春晚,看到了很多我们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非常优秀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有各的特色,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好的一块靓丽的风景,我们文化的瑰宝。
(记者:石森 张有宇 农会 通讯员:任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