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920的记忆

作者 罗甜姣
2025年04月10日

【作者简介】:罗甜姣,女,古筝教师,马山县芳鸣琴馆创办人。广西古筝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马山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南宁日报》《桂林晚报》《今古传奇》《演讲与口才》《小说选刊》等刊物。多篇文章获奖及收入选本。

午夜梦回,我常常会梦见920,梦见篮球场后的那棵梨树,在树下吹着口琴的自己。——题记

920,并不是某个部队的番号,它是上世纪70年代,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农科所一个实验基地里某种植物激素的名称。农科所是农业局的下属单位,地处县城的郊区。我的父亲,就在这个单位担任技术员。

80年代初期,临近入学时间,我从乡下的外祖母家回到了父母的身边生活。年少的我,对这个单位的认知,仅限于它是生产和供应水稻种子的地方。跟古零乡下的差别在于,在外祖母家,只有节日才能吃上的白米饭,这里却每天晚上都能吃得上。而且,这里还有水龙头,有电灯,电视机、篮球场、乒乓球桌。更稀罕的是,920实验室里有一台冰箱。

当时,我并不了解920的用途,但单位大院里的子弟,喜欢把这一片类似四合院又神秘的区域称为920。实验室已经接近关闭阶段,我们经常在四周游玩,用口盅装水放进冰箱里冰冻。只要是谁家的孩子找不着,父母都会来920找人。

到了春天,梨树,还有920操场边上的龙眼树、桃树、柚子树、橘子,这些果树,就会争奇斗艳地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儿。

这个季节,我最喜欢风。微风吹过,它除了把花的芬芳送到我的身边,还带来父亲播种的禾苗的清香。100亩绿油油的试验田,把我们的生活区包围在中间。

每天上学,我都要路过一片杂交水稻实验田。一路追逐着蝴蝶和蜻蜓,看着稻子一天天地成长。

傍晚,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蛙鸣声,远处的村庄,炊烟四起。在那个饥饿的时代,很难吃上一块肉,但因为有父亲,我的精神生活却是富足的。他除了陪我写作业、下棋,还会放收音机给我听。单田芳的评书,古琴曲……这些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动听的声音,会在宁静的春夜里回荡在郊区的上空。

生活的清贫,似乎对我的家人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姐姐在家门前的护栏上,种了许多漂亮的太阳花。每次,县里送文化下乡放映老电影的时候,许多村屯的人都会过来观看。母亲提出,让我们去篮球场看电影,她负责看护这些花儿。一部《英雄儿女》放完,电影散场后,我家花盆里的太阳花全都不见了,只留下坐在旁边打盹的母亲。我们叫醒她的时候,她连连感叹,怎么不把仙人掌一起偷走呢,省得每次浇水都被扎中。

后来,我只在这个地方度过了小学时光就搬走了。父母逝世多年之后,我采访了农科所的一位退休职工美菊婶婶,才对他们所在的这个单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一个负责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试验、繁育和推广的单位,还包括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在60年代,农科所原先有六十多位职工,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的简陋,职工只能集体住在茅草屋里。劳动器械简单,工作时间漫长。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艰辛,许多职工陆续的离开,最后只剩下20个人。这里面,就包括我的父母。

在早期,地区发放原种做试验之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全县各个公社收集马山县的老品种(粳米),和高产种做试验对比。这一百多种品种,用盆装土来做试验,再记录它播种后的生长变化,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间长叶子,长几张叶子。每一个品种,从发芽到分蘖、拔节、孕穗,水稻整个的生长过程,都要做完整的记录。最后,选择留下适应性强、抗性强、抗病虫害抗寒的种子。

后来,农业局发放外地引进的种子,用于试验。60年代的解放1号;70年代的革命1号、广选3号;80年的包选1号、包选2号、包95,还有皮薄、产量高的白刚占,从博白引进的博优903、博优303。

70年代初,开始用赤霉素920做试验。这是一种植物激素,农作物的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子发芽、植物细胞伸长、打破休眠、诱导开花、减少落花落果、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等等。随着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品种不断的升级,水稻的产量也逐步的提高。

1974年,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究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的生产技术。从此,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的育种史。那一年,县农业局公派我的父亲罗文恒和单位里的同事韦国永,一起去海南三亚学习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两年之后,他们把杂交水稻的培育技术带回了马山县。

在职工们共同的努力下,这个单位的基础设施也在慢慢的完善,修缮了职工宿舍,建了篮球场。70年代末,他们自己打了一口七八米深的水井,做了蓄水池,用于饮用和灌溉水田。

这里除了水田之外,还有25亩的旱地,用于试验种植龙眼、温州柑、柚子、桂花梨、三粒花生、狮头企花生等植物。如果不是美菊婶婶,我根本不知道人工育种工作的繁琐。

而杂交水稻的要求,更为严格。适时早播(正确地确定播种差期,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选种、浸种、催芽、疏播匀播、施肥等等工序,最后才能长成一株沉甸甸的稻子。

到了农忙季节,早稻收割后到晚稻插秧前,收割、脱粒、晾晒、翻地等这些农耗期,需要他们不间断的工作,几乎不停下来休息才能顺利的完成整个农忙的抢收抢种。

收稻谷时,为了避免品种混杂和损伤,不能用小型打谷机,像呵护孩子一样,用手工打谷。晾晒几天之后,这些像宝贝一样的水稻种子,最终入库了。

农业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杂交品种需要经过三代的选育才会比较稳定。

种子,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它孕育着未来一年生活的希望。当时农家品种的产量很低,一般亩产只有二至三百斤。留种和交公粮之后,根本就不够吃。而农科所培育出来的水稻种子,却可以达到亩产800斤以上。所以,每年的春节后,都会有农民来单位里选购水稻种子。集日的中午,都安县的农民也会赶来马山,在车站旁的柠檬桉树下排队买种子。

这个单位里的职工并不是农民,但他们干的活却比农民还要辛苦。吃到的粮食,是用购粮证在粮所购买的3号米。我曾经陪母亲去买了好多面条,和乡下的一个熟人换了一袋大米。因为家里的人口多,那袋新鲜美味的大米没多久就吃光了,最终,还得去粮所买回3号米。

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以大米做为主食,在科技不发达和粮食产量低的年代,能够吃饱饭成为人们最大的理想。

虽然,我没有吃过父亲种下的一粒米,但父亲却把一生的时间,全部贡献给了水稻。他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一个绿色的希望。教会了我,如何在苦中作乐。

从90年代起,马山县种子公司担任起各种农作物的推广工作。农科所,在2006年合并到了农业推广站。

如今,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在农业推广站工作的美香姐姐(韦国永女儿),早已把农业技术推广到了全马山县的田间地头。

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上龙大米,以它香味浓郁,口感极佳的味道,受到了各届人士的推崇与青睐,成为专柜里的送礼佳品。贵妃鲜鸡蛋、金伦红糖、旱藕粉、龙开村黑豆、金钗糯玉米头、加方黄玉米粉、古寨竹豆、金银花等这些特产也纷纷登上了各大电商的平台。

新城区建设后,马山县教育局、校外活动中心、消防、残联等各部门的大楼各自林立于农科所的旧址上。那些被偷走的太阳花,早已开遍了这个县城的每一个角落。

农科所大院里的子弟,继承了父辈们那种坚韧的精神。有的人进了广西路桥公司工作,有人进了大化电厂,有人在马山县建设了游泳基地……而我,那个喜欢风声的女孩,在家乡教孩子们弹琴。把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生活中的向往与美好都融入这国之大器“古筝”之中。

每次,路过威马大道时,我都会望向窗外,去寻找我儿时的足迹,寻找那一片我父母和全农科所人为之努力和奋斗了一生的土地。

别了,920!我会想念一起在龙眼树下荡秋千,绿肥地里捉迷藏;一起投篮,一起打乒乓球的小伙伴。想念邻里之间相互分享的菜馍,那种带着家和温暖的味道。还有,像个害羞的姑娘,在秋天里弯下小蛮腰的稻穗。

(资料提供:苏美菊,马山县农科所退休职工。韦美香,马山县农业推广站退休职工)

(来源:马山县作家协会)

上篇:我县多个乡镇和部门开展祭扫烈士陵园活动
下篇:莫花美:壮族三声部民歌代代传 一唱一辈子
分享到

© 2022 马山时讯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马山时讯
http://www.mashantv.com/content/2025-04/10/007488.html
马山时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