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重生出资建设的沼气池。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马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县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戎马往事 红色传承”退役军人系列新闻报道。镜头里,有脱下军装仍冲在救灾一线的 “迷彩志愿者”,有扎根乡村带领乡亲致富的 “兵支书”,有坚守三尺讲台教化育人的 “老校长”…… 他们把军营里的坚韧、果敢与赤诚,化作了守护万家灯火的温暖力量。从军营到社会,变的是岗位与装束,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读懂军人的本色,感受那份跨越山海、始终滚烫的初心。
在马山县乔利乡兴科村的小路上,时常能看到一个步伐稳健的身影。他就是韦重生,一位将军装精神融入乡土的退役军人,用养殖场里的"军功章",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2008年12月,带着三年军旅生涯的锤炼,韦重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军营赋予的不仅是雷厉风行的作风,更有深入骨髓的责任意识。在兴科村委工作期间,走村入户让他深切体会到乡亲们最大的困境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难以远行务工,守着薄田又难以改善生活。这份牵挂,让韦重生心中悄悄埋下了创业梦想的种子。
2016年12月,韦重生与合作社成员共同出资两百万元(个人占股五成),在兴科村开辟生猪养殖的致富路。面对身边不同的压力,他始终坚信:军人既能守护疆土,亦能守护家乡的幸福。
马山县乔利乡加辉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重生:回到家乡之后接触养殖行业,感觉发展农业可能比较适合我,我就一直保持着部队不怕吃苦、勇于创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动群众创业。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考验接踵而至。缺乏经验的韦重生在养殖技术上屡屡碰壁,从种苗引进到疫病防控,每一步都需要摸索。为掌握科学方法,他按照合作企业的指导,学习养殖场的场地规划与养殖技术,邀请技术员驻村指导,将军营“传帮带”精神用到实际技术学习当中。
韦重生向记者介绍,合作社采用公司代养模式,由合作企业提供种苗、饲料和防疫物资,配合定期培训与定制化指导,构建起标准化养殖体系。如今,合作社每批饲养生猪2300头,预计年出栏二批次共4600头,存活率稳定在97%以上,树立起行业口碑。目前合作社有长期员工4名,短期员工6名,加上韦重生自己,正朝着11人满编配置稳步发展。
合作社为脱贫户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现有员工月均工资6000元左右,实行日清月结制度,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让脱贫户陆续走上小康之路。
马山县乔利乡加辉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重生:养猪行业是全封闭式的,平时员工如果家里面小孩上学,家里面有困难,或者家里面有什么需要采购的,我们都亲自到家里面帮他们采购到位,然后帮他们送小孩上学。
韦重生将军营人文关怀融入乡土管理,实行灵活工时方便员工兼顾家庭。主动帮助员工解决困难:比如接送学童、代购物资、紧急送医等,让合作社形成亲如家人的氛围。他早已规划好,将来规模扩大,优先为退役军人与脱贫户提供岗位,带动更多人就业,延续军营情结与乡土情怀。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韦重生还出资建设沼气池,铺设的燃气管道可满足60户使用,存量保障达十个月,定期安全检查与维护让清洁能源惠及民生,为美丽乡村添砖加瓦。
乔利乡兴科村村民韦生全:沼气很实用,对我们农村来说能节约好多煤气,煤气一个月最少也要一罐,一罐也就一百多块钱,一年就一千多块钱。他做这个沼气,我们肯定感谢他,对我们村是很大的福利。
从军营硬汉到养殖能手,韦重生用担当与智慧在乡土间写下答卷。出栏的生猪是带富乡邻的“金元宝”,沼气池是生态振兴的“绿勋章”。他带动的家庭不仅脱贫,更过上子女教育有保障、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乡村振兴战场上,韦重生仍冲锋陷阵,用实干续写老兵的崭新篇章。
(记者:黄玥 朱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