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高益农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周鹿镇三星村高奥屯,合作社负责人余连秀于2019年脱贫,2021年创办了该合作社。合作社的养牛基地也从刚开始的300平米发展到现在的6000平米,成为了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余连秀更以探索“循环养殖”新路径,实现了返乡创业带动乡邻致富的梦想,也成为乡村振兴征途上的一个鲜活样本。
返乡创业寻商机,循环模式显智慧
余连秀的创业灵感源于云南昭通之旅,当地旺盛的牛肉需求让她嗅到商机。结合自身多年打拼经历,她认定返乡养牛是条好出路,并摸索出“养殖—粪便—种植—养殖”的闭环循环模式,将特定菌种铺在牛栏中,既能分解粪便、减少异味,发酵物经处理后还能制成优质有机肥,用于牧草种植或惠及农户。
余连秀在三星村租下11亩地建了牛场,配套300亩牧草种植地。目前,新建场地正在推进建设,整体将形成包含牛场、草料加工厂及有机肥生产基地的完整产业链,加上代养农户的面积,辐射超千亩。合作社从2021年成立至今,牛存栏量达上千头,年出栏约一批。“牛粪育草、牧草养牛”的生态链更显高效。余连秀介绍到,用牛粪制成的有机肥代替肥料,一年能节省 50%的肥料成本,合作社统一收购周边村民种植的牧草,既保障饲草供应,又为村民增收开辟渠道。
技术赋能强根基,全家上阵攻难关
万事开头难,合作社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成立初期,一场口蹄疫疫情让牛只健康恶化,余连秀一家遭遇亏损。危急时刻,她查阅资料、邀请县畜牧站专家驻场指导,严格落实科学防疫,最终打赢“疫病阻击战”。此后,强制免疫接种和生物安全防控成为刚性制度,为牛群健康筑牢屏障。
痛定思痛后,家庭成员外出学成养殖技术,回场挑起技术员担子,负责疫病防控与日常管理;侄子也选择畜牧专业深造,注入年轻活力。从起步的16头母牛,到高峰时期的500头,再到如今稳定存栏300头左右,技术支撑功不可没。主要采用进口冻精冷配技术,主打西门塔尔(二代、三代)、利木赞杂交牛等优质品种,淘汰利润低的土牛,让肉牛体重达1500-1700斤,达到市场A标;分区域饲养不同胎次母牛,配监控系统监测,用舔砖补微量元素,严控饲料质量,从源头解决母牛流产、配种难等问题。如今,母牛基本一年产一头犊,公牛500-700斤的6-8个月即可出栏,养殖效率稳步提升。合作社还将北方养殖技术结合南方气候优化,成立不久便成为当地示范标杆,吸引了广泛关注。
抱团发展带乡邻,共富路上齐迈步
马山县高益农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连秀:养牛之后带来的效益很明显,我们请当地的农户或者脱贫户过来务工,可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以前我也在外面做工,回家乡创业是我的一个梦想,希望能助力乡村振兴。
这份初心转化为扎实行动,合作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一方面提供稳定岗位,高峰期用工10至15人,涵盖砍草、放肥等劳务;另一方面创新“母牛(或肉牛)入户”计划,将繁育的牛分发给农户分散养殖,降低其资金与技术门槛。目前已带动10户农户代养,新养殖场地开工后,规模与带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周鹿镇三星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永明:这家养殖户在三星村能够起到能人带动作用,带动其他脱贫户,看到养牛能增加收入也跟着养牛。目前三星村已有十几户脱贫户,养牛十几头到几十头的规模。养殖户壮大了农村的产业,也增加了脱贫户的收入,为乡村振兴起到带头作用。
此外,政府支持也为合作社添力,农技员、农经站定期进行指导,捐赠舔砖等物资,财政补贴助力基础设施与技术升级。如今,养殖区异味大减,牛粪有机肥成为周边农户“香饽饽”。余连秀还计划打通下游产业链,让牛肉直供商家,让更多利润留在农户手中。
从脱贫户到养殖产业“领头雁”,从疫病亏损到技术突围,余连秀一家用实干证明:乡村土地藏着无限可能,年轻的合作社正以坚实步伐,踏响共富节拍。
(记者:黄玥 朱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