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虽远,英雄精神永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历史,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融媒体中心、县文广体旅局、县党史办、县志办、县档案馆等部门,开设“戎马往事·红色传承”专栏推出【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特别报道。
无论是硝烟中屹立的遗址遗迹、老兵遗物里藏着的滚烫记忆,还是定格历史瞬间的老照片、烈士们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都是我们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密码”。让我们共同整理散落的抗战记忆,让英雄故事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1945年4月22日,盘踞在隆山县与上林北更乡交界、武鸣县陆斡、府城一带的20000多名日军,分三路再次进攻隆山县城,隆山县自卫队配合国军第四十六军奋力迎击。
近日,在县委党史研究室老同志的带领下,记者探访1945年4月22日阻击日军的三条线路遗址。在南蛇岭拐弯处,县委党史研究室的老同志告诉记者,南蛇岭阻击战就在这里进行。
县委党史研究室老同志蓝庆军:这条就是当年阻击日军进犯的第一路,当时日军第一路8000多人沿李圩(今林圩镇)至隆山县城进犯,隆山县自卫队第一中队协同国军在南蛇岭设伏。当天中午11时许,日军进入伏击阵地,敌我双方交火,激战半天,隆山县自卫队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终因敌众我寡,日军冲出伏击圈向县城进犯。
在乔美村一处狭小的山坳口处,县委党史研究室的老同志告诉记者,乔美阻击战在这里进行。
县委党史研究室蓝庆军:这里是乔美屯,当年日军第二路8000多人从武鸣县的陆斡向县城进犯,隆山县自卫队两个排协同国军,在距县城6公里的上龙乡东兴村(今白山镇上龙村)一带的东兴、乔美、百榜屯公路沿线布防,迎击来犯之敌。当天15时许,日军进入伏击阵地,双方激战6个多小时后,日军被国军和自卫队打死打伤15人,后因力量悬殊过大, 自卫队和国军只好撤出战斗。
民族村龙河弄场,四面环山,当时进出两边都是山路,龙河弄场阻击战就在这一带进行。
县委党史研究室蓝庆军:日军第三路9000多人从上林沿上隆路向隆山进犯,隆山县自卫队两个中队协同国军在群贤乡刁闷坳(今古零镇乔老村)、城厢镇龙河坳(今白山镇民族村)山地布防,迎击敌人。龙河弄场是上林往隆山县城必经之路,其四周群山环抱,1945年4月22日13时许,日军先遣队约300人从刁闷坳进入龙河弄场,埋伏在两坳半山腰的国军第四十六军和自卫队,向日军猛烈开火。日军分批向龙河坳冲锋,均受到我军顽强阻击,双方激战至晚上,日军始终上不了龙河坳,打死打伤30多人。日军遇到猛烈阻击后即向群贤、上级乡方向撤退,绕道杨圩乡、上龙乡向隆山县城行进。
80年前,隆山军民以血肉之躯在今天的南蛇岭、大同村乔美屯、乔老村三次阻击日军进犯,用不屈意志和团结力量保家卫国。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是我县抗战历史的光辉篇章,更是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生动写照。如今,硝烟虽已散去,但这些历史不应被遗忘。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他们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记者:黄慧玲 韦华吉)

